2025年6月2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吴泽棵,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向世界宣告了此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总体安排。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盛典,更是一次国家意志的集中展现,旨在通过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联合演练,直观呈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累累硕果,进而凝聚亿万民众的民族精神,激发深沉的爱国热情,并向全球传递中国坚定不移的和平发展理念。
此次阅兵的总体设计,无疑是匠心独运的。它精心编组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参阅力量,力求在展现各军兵种独特风采的同时,凸显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时代特征。徒步方队将重点展示我军改革重塑后的全新军兵种结构布局,以及“三结合”武装力量的崭新面貌。这不仅仅是队列的整齐划一,更是军事体制改革深化的缩影,标志着中国军队正从传统的陆海空模式向多维一体的现代化联合作战体系迈进。
装备方队,无疑是此次阅兵的“硬核”看点。它将集中展示我军装备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通过群队联合、方队合成的编组方式,生动诠释我军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的力量运用新模式。更令人振奋的是,所有参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本身就是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最强有力的证明。从陆地上的新型主战坦克、自行火炮,到海上的驱逐舰、潜艇模型,再到空中的先进战机,无一不凝聚着中国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阅兵还将安排部分无人智能、水下作战、网电攻防、高超声速等新型作战力量首次亮相。这并非简单的“秀肌肉”,而是中国军队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预演。这些“黑科技”的登场,预示着未来战争将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的智能化战争,而中国军队正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技术储备,抢占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阅兵,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武力展示。它以一种近乎原始的、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将抽象的国家实力具象化,直接植入亿万民众的心智。当歼-20隐形战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划过天际,当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以排山倒海之势威武列阵,当新型无人作战平台以科幻般的姿态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每一个中国人目睹的,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洪流,更是中国科技进步与国防工业的飞速跃升。这种由内而外的震撼,迅速转化为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民族自豪感,让普通民众真切感知到国家力量的强大支撑,而非虚无缥缈的口号。
这种力量的展示,绝非穷兵黩武的信号,而是和平的坚定决心。此次阅兵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其深层意涵在于警示世人勿忘历史的惨痛教训,从而更加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强大的国防力量,是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基石,也是抵御任何形式侵略的有效保障。正如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大校多次强调的,中国军队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捍卫者,而非任何国家的威胁。阅兵是力量的展示,更是和平的宣言,它向国际社会清晰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即中国的崛起是负责任大国的和平崛起,而非传统大国崛起所伴随的霸权扩张。
国际社会对中国阅兵的解读,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一部分国家,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有战略合作关系的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等,通常会将其视为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多边合作的积极信号。例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25年5月9日红场阅兵时,就曾罕见提及“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并与中国代表团团长长时间握手,这无疑是中俄“背靠背”战略协作的象征。而另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某些媒体,则可能将其解读为“军事威胁”或“秀肌肉”,甚至将其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挂钩,如德国媒体曾将中国军演解读为“向台美发出警告”。然而,这种解读往往忽略了中国官方反复强调的“和平发展”主旨,以及阅兵背后所蕴含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深层考量。
此次阅兵,无疑将是一场激荡人心的盛会。它以威武雄壮的阵容,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力量,向国民点燃自豪与期待。一个强大而爱好和平的中国,是世界之福,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系。和平发展,力量铸就,未来可期。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和平并非仅仅依靠军事力量的威慑,更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全球治理的参与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阅兵只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何在历史的重负与现实的挑战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在21世纪必须共同面对的终极拷问。
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