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在大学生不值钱了,满大街都是本科毕业的。”可另一方面,高考竞争却越来越激烈,985、211大学的录取率甚至低至1%-2%。这似乎很矛盾——既然学历“贬值”了,为啥考上好大学反而更难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真相。好大学难进的体现
录取比例低
如今高考竞争愈发激烈,优质大学的录取名额有限。
以211和985院校为例,近两年,每年有上千万的考生,而能够考上211的人数只有5.2%,能够考上985的人数只有1.9%,全国一本的总体录取率也就在13%左右,这意味着100个学生里,也就不超过15个能够考上一本。
如此低的录取比例,使得考生想要进入好大学面临巨大挑战。
展开剩余70%竞争压力大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都期望通过考上好大学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报考好大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为了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学生们不仅要在学校努力学习,还会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和培训课程,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大学生并非“不值钱”的原因
长期发展潜力大
虽然当前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和起薪不高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工作几年后,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拥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他们职场的上升空间非常大。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2004年的入户调查数据计算,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收益率为12.3%,即多接受一年教育,年收入平均可增加12.3%。
这意味着,良好的教育能够为个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兴起,会有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被创造出来。这些岗位往往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大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将大学生就业放在促进就业的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措施,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科研助理等,每年大约会吸收4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有效地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无疑会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产生“大学生不值钱”错觉的原因
就业市场供求关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只有699万人,202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达到了1179万,几乎翻了一倍,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好多年。供给加大的同时,就业市场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就业竞争加剧,使得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从而给人一种“大学生不值钱”的错觉。
就业观念和结构问题
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供需结构上的不对称,千军万马都想涌入一线城市,都想捧上金饭碗,而需求总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希望注定会落空。另外,以整顿职场而闻名的00后们,他们的求职意向跟之前的90后和80后明显不同,相比高薪,体面和稳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好工作比有工作的优先级要高得多,宁愿慢就业,也不愿意将就就业,这也导致他们的就业状况明显不景气。
工资差距缩小的误解
自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月工资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差距在缩小,却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农民工工资上涨,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工资水平被低估了,在当前用工荒的背景下,他们的劳动力价值逐渐回归真实。
发布于:浙江省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