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梅雨季节,不少人就犯愁:身子发沉、四肢无力、头昏脑涨、脸上还总是油腻腻,早晨醒来舌苔厚得像刷了一层浆糊,连口水都带着一股“馊味”。有人以为是感冒未愈,有人以为是肠胃不好,却不知,这些症状背后,很可能是——“湿气过重”作祟!
在中医眼中,湿气可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它不像风寒那样来得急、走得快,而是悄无声息地潜入体内,搅乱五脏六腑,拖垮你整个人的精神气血。湿气重,不仅仅是个小毛病,更可能是众多慢性病的“温床”。
我早已见惯了湿气叠身的病人,从南方的潮湿环境,到北方人冬季懒动饮食偏油,再到中年人应酬频繁、作息紊乱,湿气,几乎无孔不入。
很多人问:“湿气到底是什么?”湿,不是水,但有水;不是病,但能致病。中医认为,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最易困脾。它像一团湿毛巾,贴在你身体上,拖着你,让你浑身提不起劲。南方多雨、北方积寒,都是湿气的“帮凶”。
你是否常年感觉体虚乏力、胸闷恶心、肌肉酸重?是否总是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脸上长痘油光、舌苔白腻?这些都不是“正常现象”,而是身体被湿气“困住”了的求救信号!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云:“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意思就是说,湿邪容易阻碍气的运行,让人气血不畅、五脏运作迟缓。如果不及时调理,就像河道被淤泥堵塞,水流不畅,河水泛滥,自然百病丛生。
南方人天生“易湿”,是地理和气候使然。南方多雨、空气湿度大,再加上喜欢吃辣、油炸、甜腻重口味的食物,湿邪更容易入侵。而北方人虽然空气干燥,但冬季供暖时间长,室内外温差大,很多人懒得运动、饮水不足、常年饮酒吃肉,湿从“内生”,也不遑多让。
更关键的是,现代人作息紊乱、久坐不动、情绪压抑,这些都会损伤脾胃,让湿气更容易“驻扎”体内,久久不去。中医讲:“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一旦脾被湿困,运化无力,湿气就越积越多,如同淤泥沉积,不仅影响消化吸收,甚至还会影响情绪和睡眠。
临床上,我接诊过一位来自福建的中年男性,常年感觉身体沉重、早晨起床困难、舌苔厚腻、口苦口臭、便溏不爽。他以为是“亚健康”,自己盲目进补,结果越补越重,湿气反而更甚。后来采用健脾祛湿的思路,以“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食疗和运动调节,三个月后,湿气明显减轻,人也精神爽利。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桔梗等组成。其中:
白术健脾燥湿,为去湿之要药;
茯苓利水渗湿,安神宁心;
薏苡仁健脾除湿,又可利关节;
莲子补脾益肾,尤适合腹泻便溏人群;
人参大补元气,扶正祛邪;
桔梗宣肺利咽,助药上行。
这方药温和不燥,适用于脾虚夹湿的体质,长期服用,能从根本上调理体质,而非一味压制表面症状。
千万别以为“湿气”只是些表面的小毛病。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湿邪相关症状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肠道疾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体内水分代谢失衡、微循环障碍,都是“湿”的表现。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疾病的“根”,都可能是湿气未除,脾胃功能紊乱。
湿气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古人常说:“湿聚成痰,痰久成核。”指的就是湿邪积久,会形成痰湿瘀阻,进一步诱发结节、囊肿甚至恶性病变。尤其是女性朋友,湿气过重容易导致白带异常、宫寒不孕、乳腺增生等问题。
那怎么去湿呢?市面上流行的红豆薏米水、三豆汤、拔罐、艾灸、泡脚……到底有没有用?答案是:有用,但得对症、对人、对时。
比如说红豆薏米水,确实有助于利水除湿,但若脾胃虚寒者长期饮用,反而会伤脾生寒,加重湿气。所以我常提醒患者:祛湿不能“一刀切”,必须辨证施治。
如果你是湿热体质,表现为口苦、体味重、舌苔黄腻、大便黏腻,那就适合佩兰、藿香、黄芩、茵陈等清热利湿的药材。
如果是寒湿体质,表现为怕冷、舌质淡、面色萎黄、大便溏稀,那就应以干姜、附子、苍术、陈皮等温阳利湿为主。
艾灸、拔罐、刮痧等方法,也有助于祛除体内湿寒,但不能乱搞。比如艾灸神阙、足三里、脾俞等穴位,能温阳健脾、祛寒化湿。拔罐则适合肩背湿寒重者,能通经活络、疏通气血,但若体质虚弱、皮肤敏感者,需谨慎使用。
除了中药调理,饮食与生活习惯更是关键。我常说:“三分治,七分养。”祛湿,更要靠日常点滴:
饮食上,少吃冰冷、甜腻、油炸食品,多用薏米、山药、莲子、扁豆、陈皮、姜片煲汤;
起居上,早睡早起,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运动上,适度出汗是最好的祛湿方式,慢跑、太极、八段锦都是不错的选择;
情绪上,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结,因为“气滞则湿生”。
中医历代典籍中,关于湿气的记载不胜枚举。《伤寒论》中有“湿家身重”,《景岳全书》中更是详细论述了“湿伤中州”的种种表现。这些古人的智慧,放在当今依然适用。我们不能只依赖西医的指标,更要从整体出发、从体质出发,把身体调理成“不生湿”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祛湿之道”。
总结一句话:湿气不除,百病难平!
别等到身体发出“警报”才后悔莫及,祛湿,重在日常调理、因人而异、辨证而治。中医不是神话,而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生命哲学。只要你愿意了解、愿意改变,湿气,就不再是你生活的“拦路虎”。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若有严重湿邪相关症状或疑似体质问题,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专业中医辨证与治疗,切勿自行盲目用药或调理。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李丽.参苓白术散对慢性湿阻型胃肠疾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23,29(10):112-115.
[2]刘欣,王志强.湿热体质中医辨治及调理策略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05):589-592.
[3]吴辉,李成福.湿气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5,40(01):56-60.
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